当前位置:河南热线 > 河南圈 > 圈层资讯 > 正文
世界热头条丨河南嵩县:“托牛所”托出一条乡村振兴路
2022-12-07 20:59:40 来源: 人民网
关注河南热线

山村里的新鲜事


【资料图】

初冬,伏牛山腹地的嵩县德亭镇武松川依然层林尽染,干净的水泥路顺着河谷绵延到大山深处。山沟里白墙青瓦的房舍掩映在姹紫嫣红的树荫下,竹篱笆、小菜园、小花坛把村庄装点的古朴美丽。

在庄科村下河村民组村口,此起彼伏的牛叫声从沟岔里飘出来。连接河谷的石桥对岸,一个白底红字的标牌格外醒目——“德亭镇武松川托牛所”。

过了桥,眼前豁然开朗。原本陡峻山谷被整理成台地,一栋标准化养殖小区临坡而建,坡上有草,沟里有水,背风向阳。果然是个养牛的好地方!

“托牛所和托儿所是一个道理,把分散的牛聚在一起养,而且养得更省心、更科学!”庄科村党支部书记武松伟边走边介绍。托牛所是村集体利用55万元财政资金建设的,算作集体资产。从外面看,托牛所是一个完整养殖小区。“走进去,养殖区分户隔开。多少户养,养多少,需要多大面积,建设之前都做了摸底。”武松伟说。

在托牛所正在处理牛粪的何文正,是村里养牛的老把式。“家里大大小小10头牛都牵来了。粗略地算,一头牛喂养一年,能净赚5000元至8000元。”老何坦言,“这些年,家里盖房子、孩子上大学,花销都靠牛顶着。”

“老何,你说说,托牛所养和在家养,有啥不一样?”“过去卖牛都是自己的,现在卖一头得给村里分4%。”武松伟笑着问,老何也笑着答。尽管言语间带着调侃,但老何愿意出这笔钱。

为啥?老何掰起指头娓娓道来:一来,环境不一样,过去牛拴在大门口,牛粪清不完,苍蝇赶不走,现在牛住进了托牛所,家里至少干净利索了;再者,养法不一样,以前养牛凭经验,现在讲科学,托牛所里十天半月都有专家来指点,而且大伙轮流看护,腾出手还能赚点外快;第三,销路不一样,规模上来后,卖牛就有了溢价权,比过去找贩子好得多。

庄科村山大沟深,自然村多,林坡面积大。按照“小群体、大规模”的路子,本着方便群众的原则,村里已建了8个小型托牛所。“冬天统一饲喂,夏天集中放牧,轮流出工,省事又高效!”武松伟说,现在村里500过去,多头牛全都实现“退村入所”。

“托牛所”背后有依托

在嵩县是耕地靠牛,牛是一家的半个家产,成为一家人的宝贝。铁牛代替了耕牛,养牛成为了村民发家致富的途径。但问题随之出现了,家家养牛村里到处是一股牛屎味,既污染了环境,又影响了生活;况且养少了没规模不挣钱,养多了没地方还得为卖牛发愁。许多人只好忍痛割爱卖掉牛外出务工,可留守老人和孩子又成为他们牵肠挂肚的发愁事。

为破解养牛户用地紧、资金缺、技术差、卖牛难等瓶颈,嵩县依托荒山、荒沟、荒滩、荒丘“四荒地”多,饲草资源丰富的优势,创新推出了“托牛所”产业发展模式,引导农户“退村入所”发展养牛产业。

今年以来,嵩县按照“小群体、大规模”发展路径,突出要素保障、模式创新、链式推动,采取“村集体领建、农户联建、龙头企业投建”方式,谋划建设“托牛所”。  县里出台“牛十条”政策,从产业奖补、“托牛所”建设、信贷支持、牧草种植等方面对肉牛奶牛产业提供全链条支持;县财政出资1000万元,建立风险补偿金和应急续贷周转金资金池,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肉牛奶牛产业发展;特聘中国农业大学专家组建首席顾问团队跟踪指导养牛产业发展,聘请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、河南农业大学、河南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10位专家组成专家服务团,以及县内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技术服务队,面向镇村干部、养殖户、合作社负责人、龙头企业开展全周期技术培训。同时,积极与北京新耕种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对接,以豫西黄牛交易市场为基础,投资2000万元建设豫西肉牛现代产业园,全面推进饲料基地、屠宰加工厂、交易市场、物流园、肉牛研究中心等上、下游产业项目建设。引导县伏牛山乡村振兴有限公司在全县分片布局牧草种植园、秸秆饲料收贮加工厂,为肉牛奶牛养殖提供充足饲草保障。目前,已布局加工厂4个,种植牧草13000余亩。

“托牛所”遍地开花

不同于深山区的养殖模式,地处浅山区的嵩县闫庄镇依托豫西最大的肉牛交易市场,重点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托牛所养殖小区和大规模养殖的龙头企业。

在闫庄镇店上村,村里利用“两闲四荒”资源,统一规划22栋托牛所养殖小区,一个托牛所就是一个养殖户,规模都在30头左右。在建设模式上,有的采取“集体领建”模式,有的采取“农户联建”,而且均商定了差异化的利益分配机制。

距离店上村不远,闫庄镇山厚牧业是千头规模的大型养殖企业。这里也专门设置了托牛所养殖区,采取“托管代养、入股分红”管理模式,农户购牛入场,企业统一饲养,每个养殖周期按比例向农户分红。

“养牛收益高,但前期投入大,一头牛的成本动辄上万元,加上建牛舍、囤饲草,不是一笔小数目。”闫庄镇党委书记史章栓坦言。“购牛有贷款,养牛还有保险。”史章栓算了一笔账:以母牛为例,18月龄以上的基础母牛保费320元,农户自己只用出30%,其余财政补贴,最高可保8000元。“托牛所+金融+保险”的综合方案,有效破解乡亲们没钱养、不敢养、分散养不合算的问题。

在嵩县旧县镇马店村后山组的山坡上一处洼地里,该村的“托牛所”牛棚正在火热的建设中,工人们用三轮车拉来原木,搭建成原生态的牛棚,已建成的牛棚已经有数十头黄牛“入住”。第一批建设牛棚10个,每棚可容纳黄牛20头,共计200头,最终达到600头的养殖规模。马店村充分发挥荒坡面积大,坡上牧草充足的优势,探索推进“合作社+托养基地+农户”的运营管理模式,联合黄牛养殖大户积极探索“托牛所”经营模式,把优势资源整合利用,发挥村合作社示范引领作用,吸纳有资源、有资金、有技术的群众入股合作,实现村集体与群众“双增收”。

黄庄乡石楼村,已建设“托牛所”两个,村集体为11个意向养牛户协调农行贷款110万元,购买基础母牛68头入驻“托牛所”。被养牛户戏称为“牛保姆”的村党支部书记杨国强说,村集体提供统一饲料、统一防疫、统一配种、统一购买保险、统一申报补贴、统一销售等“六统一”服务,所得纯利润村集体、农户按2:8比例分红。下一步再建两个“托牛所”,全部建成后全村可“退村入所”托管代养100户肉牛300头以上。通过“托牛所”模式,预计每年养牛户所可得纯收益120万元,户均年增收1.2万元,村集体可得纯收益30万元。

截至目前,全县新建“托牛所”86个,牛饲养总量达到10.3万头,新增存栏2.04万头,比2021年底增长24.7%。建成规模养牛场20个,建成万头以上养牛示范乡镇5个千头以上养牛示范村8个,500头以上养牛示范村30个。初步实现村集体、托牛所、农户“三方共赢”,租金、薪金、股金“三金叠加”集体群众“双增收”目标。

嵩县“托牛所”让村庄变得干净漂亮,让牛山里有“家”,所里有“保姆”,集上有“市”;让村民能增钱,企业增效益,集体有收入,嵩县乡村从“耕地靠牛”向“致富靠牛”实现了质的转变,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“牛”产业。(来源:嵩县县委宣传部 罗孝民)

责任编辑:hN_0727